本网讯(通讯员 马勇)2025年6月12日下午,教师第一支部组织全体教师党员在2号楼五楼会议室集中开展专题“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党员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积极发言表态,确保了学习活动收到实效。

李岚书记带领支部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的重要论述。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烽火、自然灾害、疫情大考中铸就的奋斗精神。这三大精神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和重大考验面前展现出的崇高精神品格,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湖北篇”,是底蕴深厚的荆楚文化的“续篇”,是伟大中国精神在湖北的具体体现。
李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三大精神的丰富内涵,传承好、弘扬好三大精神,必须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求全体党员要认真学习三大精神,从教育、教学、科研三方面全面发力,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围绕学院数字经济、数智财务发展方向和强本升硕目标任务,优化专业设置,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巩固一流专业建设成果,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科研水平等方面,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和服务学院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支部全体党员汲取三大精神蕴含的信念力量,深感使命在肩,围绕“弘扬三大精神、锤炼过硬作风、激励担当作为”主题,结合工作实际、岗位职责,谈认识、谈体会、谈打算。
教学副院长陈艳明同志认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疫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奋斗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场遭遇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愈挫愈勇的坚韧品质。抗疫的胜利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陈莉萍同志体会说到三种精神看似隔着岁月长河,实则同根同源。它们共同诠释着:真正的民族精神,不是陈列在纪念馆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密码,是危难时刻不假思索的选择,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陈迟同志认识到“大别山精神”体现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胸怀全局,“抗洪精神”体现共产党人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英勇斗志,以及“抗疫精神”体现共产党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伟大实践。三种精神一脉相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作为党员,将以精神为镜,在岗位上践行团结奉献、迎难而上的担当,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杜娟同志说到大别山精神是“信仰之基”,抗洪精神是“团结之力”,防疫精神是“担当之要”。要将三大精神融入血脉、将精神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薛刚同志表示要掌握三大精神实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紧密联系实际,把三大精神转化为学科建设的高质量成果。
熊丁同志说三大精神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人遭遇的血与火的重大考验,是在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的过程中凝练探索出来的,标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理想、智慧、意志、情感、性格和传统。表态要深刻领悟三大精神的实质,积极践行三大精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张爱华同志表示要以大别山精神筑牢信仰根基,深化红色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厚植为党育人使命自觉;以抗洪精神凝聚团结力量,构建协同机制破除部门壁垒,强化师生共治集体意识;以抗疫精神砥砺担当本色,建立应急响应带头攻坚克难,压实先锋承诺服务大局。融精神血脉于立德树人,做理想信念传播者、治理协同推动者、攻坚克难引领者。
陈古鹏同志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学习大别山精神的坚守、抗洪精神的担当、抗疫精神的奉献,深感精神力量是育人的灯塔。表态要在教学中把“坚守信念”、“众志成城”、“生命至上”融入课程思政,用红色故事、抗洪抗疫案例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科研时以“勇当前锋”“顽强拼搏”“尊重科学”激励团队,聚焦地方发展难题,在跨学科协作中践行精神内核。将继续以精神铸魂,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科研攻坚的奋斗者。
鲁盛康、谭芳碧等同志纷纷认为大别山是红色的山,是革命的山,是英雄的山。大别山精神诞生于大别山区28年的革命实践中,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大别山精神闪耀光辉,革命先辈信念如磐、无畏奉献,要做到传承红色基因,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支部全体党员一致认为通过学习三大精神,增强了作为党员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纷纷表示要坚守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为专业建设和学院发展贡献力量。
